在徐州賈汪區,100多年開采歷史曾讓其飽受采煤塌陷之困,就地改造建設的潘安湖等多座濕地公園,實現從“一城煤灰半城土”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轉變。在山西大同,關閉已久的晉華宮礦南山井變身國家級礦山公園,多處景觀由廢棄矸石搭建,煤炭博物館、井下探秘游妙趣橫生。位于安徽的“兩淮”老礦區,昔日的采煤沉陷區水面建起漂浮光伏電站,兼具儲水灌溉、光伏發電和漁業養殖等綜合效用……這些都是煤炭老礦區轉型的實踐案例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全國累計退出煤礦5500處左右、退出落后煤炭產能10億噸/年以上,轉型問題隨之加重。目前,部分礦井資源枯竭、煤炭產能逐步西移,難題進一步交織。“必須看到,老礦區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并存,困難和挑戰依然嚴峻。其發展水平和質量影響著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進程,決定著中國煤炭工業未來發展方向。”近日在徐州召開的全國煤炭行業老礦區轉型發展現場會上,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孫守仁直言。
產業接續、人員安置、環境治理皆難題
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,2012年以來,全國262個資源型地區生產總值由15.7萬億元增加到26.8萬億元,年均增長6%;全國各類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由28%提至56.8%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%。
在孫守仁看來,老礦區轉型不僅涉及企業、地方利益,更加事關生態文明大發展。“2020年,全國煤礦產生煤矸石、洗矸、煤泥約9.3億噸,風排瓦斯和抽放瓦斯排空折純量超過200億立方米,煤炭開采引起土地沉陷110萬畝左右。老礦區也要落實碳達峰、碳中和決策,促進全面綠色轉型。”
轉型落實不易,產業、資金、人員等現實問題接踵而至。徐礦集團董事長馮興振坦言,徐礦曾是一家資源枯竭、瀕臨倒閉的老企業,在徐州17座礦井中,有16座先后關閉,陷入產業失序、人員失崗、環境失治等困局。山東能源集團副總經理張若祥也稱,作為傳統資源密集型企業,老礦區面臨人員安置、產業接續及塌陷地治理等挑戰,“‘十三五’期間,集團共有3.59萬名職工需要分流安置,隨著下一步繼續退出一批礦井,人員是轉型面臨的最大問題。”
另據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原副校長姜耀東稱,吉林、江西、四川、遼寧阜新等地老礦區,集中面臨產業接續乏力、基礎設施落后、礦城發展失衡等問題。“以煤為主、一業獨大的問題非常突出,傳統動力減弱與新動力不足相互交織。醫療、養老、教育等綜合服務能力和品質欠缺,對高素質人才吸引力降低,人才流失嚴重。老礦區產業多數圍繞煤礦周邊布局,空間分布零散,礦區發展受礦權等因素影響布局混雜。”
找準產業轉型的路子是“破題”關鍵
面對難題,從哪里入手?中國能源研究會高級研究員牛克洪告訴記者,產業是老礦區轉型的核心與關鍵。“煤企并非天生就是衰老企業,而是因資源枯竭,賴以生存的原有產業老化、退出,企業生產、人員安置需要新的載體。找準產業轉型的路子,后續一系列難題才能迎刃而解。”
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梁嘉琨進一步稱,老礦區轉型本就是一項世界性難題。煤炭又屬于高危行業,產業結構單一,其復雜性和特殊性是其他行業比不了的,“一個礦區一個樣,一個礦井一個樣,所在地區的歷史背景、文化傳統也不一樣。老礦區轉型有‘三難’,第一就是產業調整難。”
找到問題的核心,又該如何破解?牛克洪認為,首先可以從存量資產(資源)中尋找價值增長機會。“井下沒有煤炭資源了,但煤礦的設備、設施、土地廠房等資產還存在,哪些還有價值、哪些能再利用、如何挖掘價值潛力,均需要有基本研判。除了煤炭開采,多數礦區還有配套產業、非煤產業,轉型不是把搞了幾十年的項目統統丟掉,否則已投入的資金、人員、積累的寶貴經驗白白浪費。結合政策導向、市場需求等,對已有項目進行全面診斷評估,從中看看有沒有繼續發展的前途、改造升級的潛力。”
多位專家還稱,產業選擇要有所為、有所不為,量力而行統籌謀劃。“產業接續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大量投入,制約因素眾多。但有些老礦區仍持傳統思維,什么都要自己上、我全資。出于行業局限性,有些項目在別人手里行,到了你手里不一定好。”牛克洪表示,在產業選擇、落地的過程中,分清“能”和“不能”,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、哪些需引入合作、共同推進,以自身優勢嫁接外部力量。
看得見的產業與看不見的觀念都要扭轉
目前,部分礦井已積累經驗。“應該干什么、能夠干什么、能干好什么,我們就干什么。”馮興振介紹,徐礦集團重新審視資源,確立了以煤電化為核心主業的思路,整合關閉礦井的人才、技術、品牌等無形資源,以及存量鐵路、房產、裝備制造等有形資源,主動將產業轉移到西部富煤省份,先后布局建設新疆煤電化、陜電送蘇等6個能源基地。“以提供技術和管理為主的服務外包形式,將關閉礦井所屬職工重新組織起來。30多個外包項目累計安置1萬多人,創效60億元,變人員包袱為資源財富。”
姜耀東認為,轉型不僅僅靠企業一己之力。他建議,研究制定支持老礦區發展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,在混合所有制改革、企業發行股票和公司上市、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,幫助老礦區激活發展潛能。鼓勵老煤企組建生產性服務項目公司,成建制走出去承包煤礦,加大對老礦區異地辦礦項目審批力度。支持有條件優勢企業與老礦區跨行業、跨區域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組,鼓勵新建重大項目、新興項目向老煤企傾斜。
除了看得見的產業,轉型還要扭轉看不見的觀念束縛。牛克洪舉例,傳統觀念認為井下崗位第一、輔助單位第二。換了新產業,繼續采取原有煤礦管理方式則行不通。誰能創造效益,誰的收入就應該提上來,井上人員工資也可大大高于井下。再如,老礦區往往用人偏多、技術水平相對落后,“走出去”的轉型方式不一定適用所有礦井。“新礦井多采用機械化、智能化開采方式,四五十歲的老工人素質能否適應新礦井?不是單純把人轉移過去即可,而要因地制宜處理好歷史包袱。”